Information Center
电话:13864168077
传真:
地址:济南市槐荫区济南报业大厦B座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改革开放40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内蒙古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全区产业结构、城乡和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收入分配结构不断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一)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倾斜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注重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倾斜的势头日渐明显,农牧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工业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占据半壁江山。
从增速看,第三产业实现领跑。1979—2017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6.0%、12.7%和13.7%。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快于生产总值2.0个百分点,快于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快于工业0.8个百分点。第一、第二产业的经济实力大大加强,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条件。近年来,第三产业增速持续快于第二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增速快于第二产业0.1个百分点;2016年继续加速,全年快于第二产业1.4个百分点;2017年领先扩大到4.7个百分点。
从构成看,三次产业比例更趋合理,由“二一三”结构转变为“三二一”的结构,即由1978年的32.7:45.4:21.9优化到2017年10.2:39.8:50.0。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三次产业结构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转型升级已到了关键阶段,经济由工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加快转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2017年达到40年来最高值,占比为50.0%;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开始下降,由2011年的历史最高点56.0%下降到39.8%;第一产业比重略有提高,占10.2%。
从就业看,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三分之二的就业人口从事第一产业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三次产业就业比例由“一二三”结构转变为“三一二”的结构,即由1978年的67.1:18.5:14.5优化到2017年的41.4:15.8:42.8。
(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明显
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趋向优化合理的同时,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在调整中不断优化升级。
1.农牧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40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牧业向着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农牧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8.7倍,年均增长6.0%。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5.5倍。年末牲畜存栏达到7441.9万(头)只,比1978年增长1.1倍。全区牛奶、羊肉、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从农林牧渔业的比例调整看,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牧业比重显著提高。农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66.3%下降为2017年的51.0%,畜牧业产值比重则由1978年的29.7%上升为42.7%。从种植业内部看,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的比重明显下降,从单一粮食生产结构逐步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多元化发展。到2017年,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84.9%下降为75.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由9.3%上升为24.8%,其中油料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则由1978年的7.2%上升为12.3%,蔬菜、果用瓜等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都有所上升。从畜产品构成看,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79年的55.4%下降到2017年的27.7%;牛羊肉则由1979年的44.6%上升到61.7%。禽蛋、牛奶等的产量快速增长,在畜产品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
2.工业实力显著增强,转型升级成效明显。40年来,全区第二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正朝着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现代工业新体系的方向阔步迈进。2017年,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较1978年增长了112.7倍,年均增长12.9%,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2个百分点,工业占GDP比重达到31.7%。部分工业产品在全国拥有重要的市场份额。煤炭、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能产量和发电装机容量、外送电量均居全国第一。原煤产量由1978年全国的第10位进入到第1位,发电量由第25位进入第4位。原煤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铁合金约占五分之一,乳制品约占十分之一。
现代工业体系建设比较完备。40年来,自治区工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逐步广泛而深入推行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煤炭、电力、农副食品加工、有色金属、钢铁、石油加工、化工、医药等工业部门逐步发展壮大,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汽车制造、光伏发电、电子设备制造等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
工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40年来,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中,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向高质量、低消耗、多品种方向发展;重工业中,煤炭、电力、森工、冶金日渐显示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全力落实去产能任务,非资源性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工业体系向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方向转变。与2012年相比,2017年全区原煤开采选洗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6.0个百分点,黑色金属行业增加值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全区原煤产量由2012年的10.7亿吨减少到2017年的9.1亿吨,水泥产量由2012年的5872.1万吨减少到2017年的3045.3万吨。
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依托自身能源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5%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优势明显,陆续投产多个全球、全国首套(条)现代煤化工装置项目(生产线),共采用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示范和支撑。2017年,全区煤制油产量102.7万吨,煤制天然气13.7亿立方米,煤制乙二醇42.8万吨,甲醇820.2万吨。新产品产量不断增加。2017年,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产量同比增长1.1倍,光电子器件增长91.4%,智能电视增长25.4%,太阳能电池增长7.8%。
3.服务业占据半壁江山,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发布以后,内蒙古服务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农林牧渔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服务、科研和技术服务等众多行业蓬勃发展壮大起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150.7倍,年均增长13.7%。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一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由传统服务业为主向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共同发展转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各种现代服务业应运而生,快速发展。近几年,自治区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家庭、养老、健康、科技等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大力扶持新兴服务业发展。2017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3.0%,比1978年下降了8.7个百分点。金融业2017年所占比重为13.7%,比2010年上升5.5个百分点。
旅游、交通、金融、快递业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全区旅游业呈现出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全域旅游、品牌创建、厕所革命、旅游扶贫、文明旅游等重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7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2亿人次,是1980年的上万倍,比2000年增长14.0倍;旅游业总收入3440.1亿元,是1980年的8万多倍,比2000年增长79.5倍。全区交通运输业取得了新发展。目前,全区有民用机场28个,其中运输机场20个,居全国第一位。2017年,张呼高铁呼和浩特东至乌兰察布段开通运营,内蒙古迈进高铁时代。货运量明显提升。2017年,全区货运量22.7亿吨,比1978年增长26.7倍。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2017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高于GDP增速4.1个百分点,也高于服务业增速1.9个百分点,实现了较快发展。伴随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和消费市场转型升级,快递业发展较快,2017年,快递业务量增长30.3%。
上述自治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表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与探索,我们已经基本上找到了一条适合内蒙古的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路子。自治区的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逐步走向协调。从总体上判断,现阶段内蒙古产业结构已初步完成了合理化的任务,进入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级化的阶段。
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系列政策推动下,城镇化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城乡互促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同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不同地区比较优势有效发挥,区域发展协同性不断增强,发展新空间进一步拓展。
(一)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镇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2017年,全区人口增长38.7%,而城镇人口增长了2.9倍,并从2007年开始,超过乡村人口数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21.8%上升到2017年的62.0%,上升了40.2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0个百分点。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2017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4.3%,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到17.7个百分点。城市承载能力和居住环境发生跨越性发展,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城市自来水生产能力由1978年的28.5万吨/日,提高到2017年的427.3万吨/日;城市实有道路长度由677公里提高到10035公里;公园由15个增加到296个。
(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着眼于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探索深化城乡配套改革、突破二元结构的路子,着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全区基本实现了农村牧区安全用水、用电、用网。2017年末,自来水受益村8734个,通宽带的村8445个。农村牧区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汽车、计算机、移动电话等在农村普及速度明显加快,2017年末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8.5辆、计算机24.2台、移动电话236.9部。
(三)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呼包鄂协同发展规划、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沿黄沿线经济带建设、县域经济建设等一系列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下,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十三五”时期以来,东部五盟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6%。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5.2:49.0:35.7演变为2017年的20.6:35.3:44.0。呼包鄂三市认真贯彻落实《呼包鄂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集中优势资源,加强区域协作,共谋共建,经济圈发展优势更加明显。2016-2017年,呼包鄂三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高于全区0.9个百分点。其它西部四盟市积极融入呼包鄂经济圈,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2016-2017年,四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8%,高于全区0.2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发展壮大,2017年,全区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区103个旗县区生产总值合计的55.2%,占据“半壁江山”。
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制定了多项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非公经济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取得了长足发展,所有制结构实现了从国有经济的一花独放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
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数量占27.6%,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数量占72.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却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资产规模不断增加。同时,非公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的作用增强。2013年6月,自治区政府出台《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若干规定(试行)》。2016年7月,出台《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若干规定》,又称新“76条”。在一系列“宽、准、新、实”的政策扶持下,2017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3.3%,比2013年上升0.5个百分点。非公经济纳税额占总税收收入比重为67.7%,城镇非公单位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为56.7%。
四、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改善
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40年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的逐步变化,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逐步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712元提高到2017年的67688元,比1978年增长94.1倍,年均增长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17年的35670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1元增加到12584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1978年实际增长16.8倍和14.5倍,年均分别实际增长7.7%和7.3%。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由2013年的2.89下降至2017年的2.83。
居民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全区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则逐年增长,收入格局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至60.9%,财产净收入提高到5.1%。随着农村经济中第二、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以及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土地流转为农牧民带来了更多财产性收入。2017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上升到21.1%,财产净收入占比上升到4.1%。
总之,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的经济结构在不断充实调整优化中明显升级,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了经济增长的整体效益。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自治区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仍然非常突出,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展望未来,全区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努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