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资讯中心

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电话:13864168077

传真:

地址:济南市槐荫区济南报业大厦B座

资讯中心

【政策法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来了!2020年济南打算这么干!


1.jpg

 

5月12日上午,济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山东会堂开幕。来自全市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537名人大代表,肩负全市人民的重托,汇聚一堂共绘发展蓝图。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孙述涛作政府工作报告。


7.jpg


8.jpg


9.jpg


10.jpg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如下

↓↓↓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深入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和市委工作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疫情防控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空前考验。我们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迅速启动一级响应机制,建立战时指挥体系,紧紧依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构筑起市、区县、街镇、村居四级防控网络,用最短时间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抗疫工作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我们始终把各项防控措施抓紧抓实抓细坚持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因时因势完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持续阻断输入性风险,控制流动性风险,严防聚集性风险,自2月12日以来连续90天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为率先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落实“四早”防控方针、“四集中”救治原则,调集全市优质医疗资源,优化诊疗方案,提高救治水平,实现确诊患者零死亡、治愈患者零复发、医护人员零感染,先后派出7批125名医务人员,倾力支援湖北保卫战,彰显了泉城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大爱情怀。我们始终把全力推动复工复产达产作为重中之重,抢前抓早部署企业复工,密集出台惠企业17条、促消费15条、稳就业26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选派1090名机关干部下沉一线开展“四进”攻坚行动,精准高效帮助企业解决用工、原料、销售、资金、物流等实际困难,积极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企业复工率、产能恢复率均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一季度多数指标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建立。

 

 


  在这场战“疫”大考中,广大医务工作者舍身忘我、救死扶伤,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各级下沉一线干部、志愿者不惧风险、坚守岗位,广大群众众志成城、全力配合,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英勇奋战,铸就了抵御疫情、护佑生命的人民防线。在此,向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的英雄,向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的全体市民,向关心支持济南疫情防控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敬意!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按照省委省政府“扬起龙头”工作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力推进“1+474”工作体系,以实干实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较好完成了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省会龙头加速扬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43.4亿元、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4.2亿元、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进出口总值增长17.9%,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领跑全省。


  ——全域一体加速融合。济南莱芜区划调整重大政治任务顺利完成,支持莱芜、钢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地实施,全域空间一体化发展规划深入推进,济莱高铁开工建设,教育、社保、医疗等民生事业实现等高对接,区划调整红利快速释放。


  ——发展新动能加速壮大。“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28%,数字经济占比39%,成为全国第二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入选全国首批5G商用城市,浪潮集团成功获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省会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创新平台加速集聚。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运营,引领带动50余个高端项目在全省布局实施,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国家超算中心科技园建成启用,大科学装置落地实现零的突破,省会科创高地优势更加凸显。


  ——枢纽功能显著增强。货运大北环投入运行,济郑高铁、黄台联络线破土动工,“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全面提速,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正式启动,青兰、滨莱、济青高速改扩建全线通车,轨道交通1号线、3号线开通运营,省会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


  ——城市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高点起步,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产业项目加速落地,中意高端前沿产业园加快建设;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亿人次,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


  ——营商环境显著优化。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办结”,“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模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指数全国第七,政商关系健康总指数全国第九,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15万户、增速全省第一,“在泉城·全办成”成为济南靓丽新名片。


  ——民生福祉显著改善。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8%,2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有效化解、新增学位数全省第一,全国医保电子凭证在济首发,城市低保标准提升至全省最高,高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和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泉城市民越来越为自己的城市感到自豪。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省会首位度持续提升。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增强。完善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270个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突破3000亿元,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推进央企总部城、省企总部城建设,47个总部项目成功落地。夜间经济、品牌首店等消费新热点加速形成,现代消费新地标不断涌现,入选全国夜间经济十佳城市。金融服务功能明显增强。金融业增加值、税收收入、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等主要指标稳居全省首位,朗进科技、华熙生物、迈科管业成功上市,法人财务公司达到11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物流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国际内陆港加快建设,董家铁路货运中心投入运营。开行欧亚班列158列,新开国际(地区)航线10条。5A级物流企业达到14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科创集聚效应明显增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71%,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20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9.25件,技术合同成交额278.4亿元、居全省首位。齐鲁科创大走廊启动建设,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首批师生入驻,中科院在济新落地院所6家。


  (二)强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600亿元和3400亿元,医疗康养、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千亿。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面完成钢铁去产能任务,济钢、小鸭、轻骑等一批传统企业实现“老树发新芽”,企业上云2.7万家。培育独角兽企业3家,入围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12家,省级以上瞪羚企业达到80家,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平台载体支撑更加有力。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发展框架初步形成,“三桥一隧”建设加快,绿地国际博览城、中科新经济科创园等项目顺利推进。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建设提速,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质子临床治疗中心主体封顶。国际金融城快速崛起,入驻境外世界500强企业12家,全国500强企业21家,金融机构330余家。


  (三)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持续提升。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启动编制,城市双修、城市设计国家试点任务顺利完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改造提升城区主次干道40条,打通瓶颈路37条,新开公交线路43条,建成水厂3座,建设5G基站6000个。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大力实施“十化”提升行动,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试点,全面推行路长制,拆违拆临3196万平方米,建绿透绿97万平方米。新开工郊野公园6处,绿化提升城区主次干道107条,裸土覆绿218万平方米。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十大农业特色产业振兴工程深入实施,北方国际种业之都建设坚实起步。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功创建3个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持续提升。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深化“一次办成”改革,企业开办、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出口退税等办理效率大幅提高。“企业需要、部门报到”等服务企业新机制落地实施。12345热线在全国率先实现市民诉求一单通达街道社区。新增减税降费233亿元,落实原有税费优惠政策695.2亿元,认真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出台18项政商交往正面清单。推进国企改革发展,市属国企资产总额突破万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企业开办实现秒批秒办,4100多家企业竞相涌入。济南综合保税区提前半年封关验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设立。成功举办国际高端峰会54场。济南签证中心投入使用,实现32个国家就地签证。“双招双引”成效显著。举办大型招商活动24场,签约项目总投资1.06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52.9亿元、增长31.4%。出台“双创19条”,新增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7人,山东首个“院士之家”落户济南,建成全国首家人力资本产业园。